远古寻踪 翻阅来自山西榆社的“地球史书”
央广网太原10月22日消息(记者张洁)走进位于山西太行山腹地的榆社县,你会惊觉原来三晋大地的五千年历史,实在是“谦虚”了。在榆社,三晋大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亿年前。在人类未出现前,这片土地上已经热闹喧腾。更可贵的是,大量鲜活珍贵的史前景象,在地质变化中被定格在地层中,形成了珍贵的化石群,也由此构成了一部地球历史的“万卷书”。日前,《远古寻踪——榆社化石发现百年特展》在山西青铜博物馆临展厅开展,展览汇聚了这份来自榆社县的“地球史书”中最精华的部分。
地球新老“居民”的奇妙相逢
人类是地球家园最新“入住”的居民,在此前的亿万年时光里,一个个蓬勃而独特的生命都曾在地球居住繁衍。化石就像是这些地球住客的“身份证”,它们曾经来过的证据,被就保留在一页页岩石中。
但不是所有的远古生命,都能有幸拥有化石“身份证”,也不是所有的化石,都能被人类看到。地球新老“居民”的相遇,更像是偶然因素和必然条件的一次完美交汇,是一场跨越亿万年时空的“缘分”。
榆社,完美具备了相逢所需要的必然条件——
在距今约2.5亿年之中三叠世时期,榆社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大海。在距今约700万年至100万年间的远古时代,因地质运动等原因,海洋变成了草原和沼泽,榆社一带也成为草木茂盛、河流纵横的盆地,成群的三趾马、剑齿象、大唇犀、原大羚等远古动物怡然徜徉于树丛水草之间。
但大自然以粗暴的方式重创了远古的生态系统,导致了生物大灭绝。那些被深埋于地下的远古生物,开始了漫长的变质,最终幻化成记载着远古时代史歌的斑驳化石。
一百多年前,它们等来了与人类相遇的那个偶然——
20世纪初,榆社一位药材商人将认为的“龙骨”运往上海等地药店,被当时在中国担任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发现,由此,揭开了深埋在榆社地下的“地球生物演变密码”,也成为榆社化石被大规模发现挖掘的开始……
所以,当你漫步在“榆社化石发现百年特展”,观赏一件件化石展品,请珍惜这次相遇——是无数的偶然与必然,才成就了跨越亿万年的深情凝望。
榆社 远比你知道的更精彩
如果说千年古建是三晋大地上绚丽的人文华章,那叠堆砌的化石群则是表里山河下隐藏的物华天宝。
榆社化石以其数量大,种类多,层位连续,延续时间长,被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称赞为“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库”。“榆社剑齿象”“榆社原大羚”“榆社银郊中国肯氏兽”这些远古生物,都因首次在榆社发现而得名。
目前,在这里发现的化石有7个目,17个科,100余种,1万余件,特别是距今530万年—250万年间的榆社化石,具有唯一性、不可替代性和承上启下性,填补了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空白。在国际地质年代表中被称为“榆社期”。

榆社化石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(央广网记者张洁摄)
一个县的名字,成为一段地质时期的名字,可见榆社化石在世界古生物研究中的地位。而榆社县也因此被格外“呵护”——1961年,榆社全境被国务院确立为“全国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”;2007年,山西省国土厅批准成立榆社新生代地质公园,多个地域被定为省级古生物地质公园;2011年,榆社古生物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,成为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;2014年,国土资源部批准榆社县设立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,总面积达73.34平方公里,同年命名为全国首批重点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。
所以,从领略这场“榆社化石发现百年特展”开始,相信所有人对榆社这个名字,有了重新的认识,它不仅是一个县域的名字,还是一群远古生物首次发现地,更是一段地质岁月的代名词。
往事并不如烟 化石也能“讲述”
“化石”一词来自拉丁语,原意是“被挖掘出的东西”。化石就是证明1万年以前古生物存在过的直接证据。所以,在《远古寻踪——榆社化石发现百年特展》里,你看的是化石,更是地球往事,以及人类在寻找、守护这些“往事”过程中的精益求精。
百万年前草木茂盛的榆社盆地中,一头凶猛的剑齿虎,正在追逐捕食一只鬣狗,当它将致命的犬齿深深刺入一只鬣狗的头骨,准备享受美味一餐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——或许是泥石流,或许是洪水,将这一瞬间永恒地封存在了泥沙之中。在展览中,这幕“往事”呈现在观众眼前,鬣狗的头骨被剑齿虎的犬牙穿透,两个史前生命的头骨紧紧叠加在一起,相伴亿万年后,成为一尊化石界罕见的存在,用“动态”的方式再现百万年前的场景。
展厅中,一幅黑色肯氏兽骨架,为观众勾勒出生活在2.4亿年前三叠系期间,一群行动笨重的远古生物的大致轮廓;两根长达2米的象牙,“暴露”了主人黄河象高达8米、重约10吨的“个人隐私”……往事并不如烟,生命定会留痕。那些早已灭绝的物种,以骨变石,留下了它们曾真实存在的证据。

曾经行走在地球上的黄河象如今只剩下巨大的象牙(央广网记者张洁摄)
通过化石,让远古生命“讲述”往事,也成为现代考古工作者的使命。在本次展览中,观众可以看到榆社地区典型的爬行类、食肉类、啮齿类、鱼类等七大类古脊椎动物的化石。这些化石的发掘和保护过程,犹如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,完整准确“解读”沉睡岩层的生命密码。
在保护性发掘中,科研人员运用石膏封存等专业技术,将古生物化石细致剥离岩层并完整保存化石原始信息。然后,对每块骨骼进行断茬复原与三维记录,为远古生命构建精确的时空坐标。修复工序以机械与化学手段相辅相成,最大限度保全化石本体,实现化石形态的完整呈现。装架过程更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交融,重构出远古生命的动态瞬间。
“远古寻踪”,从实验室到展厅,每处焊缝与补色都承载着对生命演化的敬畏,从展品到观众的眼睛,每次凝视与回眸都是来自亿万年前的心灵碰撞。


